中国书画史是对中国书画技法、意蕴、审美等的规律性总结,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在感性之上的理性把握。因此,中国书画史不只是书画技法的归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美方式的表达与建构。中国书画史不仅直接影响书画家的创作,更面向社会公众,构造共同审美体系、滋养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高尚道德情操,成为推动传统文化持久赓续、稳定创新的精神力量。
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这里的“文”是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造,书画包含在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绘画有“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功能。当代“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那些反映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百态和百姓生活的美术创作,就是艺术时代精神的反映,与“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异曲同工,是代表当下时代精神的书画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书画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需要从笔墨及形式法则出发,对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加以表现,形成艺术审美的功能维度。这两大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传达中国气息、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书画的审美标准历来与创作者的道德情操息息相关,因此,构建以传统书画理论为核心的审美体系,也是向古代士大夫精英高尚的人生境界看齐,对培养国人的优秀品质和正确人生观有促进作用。
书画史对审美体系构造的推进作用
当前,中国美术教育普遍存在重作品解读而不重审美培养的问题。中国书画的发展是有历史规律的,那些重要的书画家及其引领的审美风格都需要从历史的延续性与断裂性出发来领会。书画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是其在充分、广泛地临摹前人的基础上,融汇个人才情与审美意识进行的创造,是时代风格、地域风格、群体风格在微观上的具体表现。
书画临习者如果只是临摹几本流行的或者指定的书画册,积习日久,就很容易一叶障目,忽视具体作品在审美系统中的位置,混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形成一些背离审美传统的偏激观点。缺乏系统的书画史学习,往往仅对自己临习过的书画作品与书画家有大略的了解,而对没有直接临习过的书画风格则缺乏概念,在艺术理解上容易陷入局限,进而形成偏颇的审美观念,导致审美体系的畸形发展。
系统地学习书画史、形成完善的传统审美观念,将有助于提升当代人的综合素质、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审美力的提升也会影响当代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的基本态度。同时,只有基于对传统书画的恰当审美,人们才会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及道德观念产生亲近感,“寓教于乐”的教育理想才有其实施的基础。
书画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进作用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存在形式重于内容、表象重于精神的问题。由于古代文人在语言表述上有独特的审美追求,许多经典的哲学命题和文学作品都有语言抽象、意境缥缈的特点,要深入理解这些内容,必须借助比较直观的参照体系。书画正有这样的作用,可以借助形象思维领会传统文化。
在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以境界幽眇、难以领会著称,其代表性经典《老子》虽言简意赅,但有着大量思辨内容,语言古奥晦涩。《老子》阐述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纲领,即相对概念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是道家思想中最为精到的哲学理念,在美学领域形成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体系,而这一审美体系亦为后世书画家所推崇,故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多有与道家理论相关的内容。譬如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观念,书画家则将之引申为留白与笔墨的关系,提出“计白当黑”的理论,白与黑的对立统一关系便有了形象的兴味。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就是对禅宗“六根互用”思想的展开与应用,汲取了禅宗明心见性的有益思想,引领主体透过诗画形式表象的不同,直窥它们表现主体精神的共性,进而为研究各类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精神规律提供观念基础。
书画理论因其形象性特征,能够帮助突破传统文化教育在感知与认同上的难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书画史对道德情操培育的推进作用
传统书画中“卧游”“比德”“畅神”等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在细读经典书画作品的同时陶冶高尚的人格。
中国传统中有“书如其人”的观念,即将书法视为创作者人格的延伸,看到书法就想起作者人格的峻拔、刚正。最著名者,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书法家为悼念其侄颜季明所作。颜季明及其父颜杲卿为抗击安禄山叛军,“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真卿怀着丧侄之痛和对叛贼的愤恨,在强烈的情绪下写成这件祭稿。作品书写形式纵笔浩放、一泻千里,令观者生出对国殇的悲悯和对叛乱的义愤。
绘画也格外强调道德情操的陶冶,对竹、梅、松、石、水仙、山峦等物象的描绘都寄托着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宋代文人画家文同善于画竹,苏轼为其作记,提出“画竹必先得竹于胸中”“心识其所以然”,意思是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去深刻地认识竹,尤其是认识到竹所具有的可比之君子德行的形象特征,如其劲挺的风貌、不折的气节、虚心的谦逊等。
中国书画史既融合了艺术精神中独特的思想理念,又有直观可视的特点,通过书画史能对深入理解深奥的传统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入口,由形式的隽美典雅进而感悟其道德意蕴,能将抽象的道德律令与艺术的感性结合起来,切实地获得道德情操的提升。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发挥传统书画史裨益传统美学、传统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动传统书画史的传播与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艺术意蕴的领会需要接受者已有的经验做基础,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各有不同的偏好与体悟。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接受能力与精神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书画史读本。二是引导深入阐发传统书画史的文化精髓。传统书画史有经过历代学者不断改写的痕迹,体现彼时时代精神的书画史读本未必能够唤起当代人的认同。因此,应当在当代精神指导下,深入诠释书画史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建构有当代中国风范的书画史体系。三是推动传统书画史作为宣传中国思想、促进国际文化交往的文本载体。书画史所具有的审美性、形象性、思想性特质,能够诉诸视觉感官体验,在非对抗的前提下吸引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柔性地阐释中华民族和谐、仁爱、天人合一等观念。因此,应当发挥传统书画史的特质,强化其在对外宣传及国家形象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上所论,书画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推进作用。通过阅读中国书画史,人们能够从前人艺术经验中总结出书画艺术的普遍规律。基于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切身感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思想和道德情操。当然,对中国书画史亦需要仔细甄别,摈除其中主观性、片面性较强的内容。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系课题首席专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