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戏法门》,想说的无非是“戏法”,当然还有游戏过程中所遇到的bug,该作谈不上可圈可点,一如既往的中规中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限制了玩家的热情。
戏法门,戏法在哪儿?它究竟是什么?
(相关资料图)
《戏法门》开篇介绍戏法门从辉煌到没落,但实质性关于戏法门的相关内容也就到此为止,所谓“戏法”更是敷衍了事。
《戏法门》选择以戏法为主题,却没有深入的展开,即便是加入玩家可交互的相关资料或是民间奇闻异事也完全可以,至少能让玩家大致了解贯穿整部游戏的戏法究竟是什么,可在游戏过程中,只感受到了文不对题。
提供一些关于“神仙索”的小说和电影,以供玩家参考
①2010年的电影《剑雨》,其中就有“神仙索”的多处相关描述和场景(或许制作团队也是以此为基础)
②蒲松龄《聊斋志异》·偷桃
③《嘉兴绳技》,关于嘉兴绳技,玩家可以自行搜索王世忠的《剑侠传》以及唐代皇甫氏的传奇小说《原化记》
“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须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着,抛向空中,腾掷翻复,则无所不为。”——出自原文《剑侠传》
④《三十三剑客图》中的第三幅
以上是中国现存的有关于“神仙索”的记载,就较为丰富的资料而言,在游戏内仅是寥寥几句一笔带过,加快游戏进度也只是让玩家为了解谜而解谜,从兴趣变成“职业”,和解谜本质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如果《戏法门》游戏内所存在的元素都是虚构或团队自我创造的,倒也可以给予适当鼓励,可是不少元素直指我国文化,本应当持有继承下去的态度,可在我看来,反而成了游戏的垫脚石,个人认为,这样的态度不合适,也不应该。引用文化的同时却忽略它的重要性,做不到继承也就无法看透本质,游戏品质自然大打折扣。
纸人,出现在多部国产恐怖、解谜游戏中的民俗标配,而在该作中只是随便一动,外加并不出彩的惊吓音效,便成了心法门的法术之一,国内民俗内容如此之多,但还不至于如此匮乏。
玩家猜豆,当看见桌上的豆子时,下意识认为桌前的纸人会表演“仙人摘豆”,实际上却是让玩家猜豆子的数量,毫无关联的内容会让游戏的前后篇幅造成严重的割裂效果,令《戏法门》游戏名变成空谈,这并不是一款佳作该有的现象。
如果说高产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游戏或工作室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玩家前来,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难道不是游戏的质量吗?
工作室在剧情和解谜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却还是不断制作新游,仅仅只是为了实现量变引起质变?
《戏法门》剧情的问题,直接导致玩家无法代入其中,也不存在值得被记忆的内容,游戏结束时,玩家也会随着游戏和一切说再见,断绝了可以反复体验、反复回味的可能。
最为重要的解谜环节,倒是大篇幅减少了谜题的数量, 对比多部前作来看,的确降低了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容易产生疲惫心理等诸多的负反馈,可是也降低了游戏的难度,这二者之间,在《戏法门》该作中产生了完美的新型化学反应,深思熟虑过后,只能认为是制作团队功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