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初,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从南飞回来后,开始在长白山等地栖息、育崽,已经退休十多年的原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的退休研究员朴龙国就开始了将近一年的跟踪拍摄。
近日,朴龙国成功拍到了刚刚“满月”的几窝雏鸭跟随母鸭戏水、捕食的场面。在他的镜头下,几只在人工巢里钻出来的雏鸭,几乎都毫不犹豫地从高空跳下来,长白山森林中厚厚的腐殖土保证了小雏鸭的安全。小鸭们栽栽愣愣地列队,跟随着母鸭相继进入了水面。
从人工巢中跳出来的雏鸭(央广网发 朴龙国摄)
(相关资料图)
朴龙国的镜头下,这群跟随在母鸭后面在水面逡巡的雏鸭一共有10只,呆萌地在水面游弋。在高清镜头下,雏鸭们的绒毛纤毫毕现,一会儿看看前面游走的母鸭,一会儿望望水中出现的各种生物,不时地将头钻入水中去觅食,可爱至极。
跟在母鸭后面的雏鸭们(央广网发 朴龙国摄)
开始躁动的雏鸭(央广网发 朴龙国摄)
开始觅食的雏鸭们(央广网发 朴龙国摄)
中华秋沙鸭属于早成鸟,基本上从蛋壳中钻出来,不用绒毛干透,就可以从十多米高的巢穴里跳下来,这种勇敢与生俱来,在其他鸟类中并不多见。
中华秋沙鸭都是天生的游泳健将,雏鸭出巢后就跟随母鸭跳入松花江中。此时的头道白河的水面就俨然成了一座“幼儿园”,中华秋沙鸭的雏鸭跟随着母鸭在水中嬉戏、捕食,快乐成长。
根据朴龙国的观察,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区域,今年第一批飞回来的一对中华秋沙鸭在3月22日左右产下来第一枚蛋,而且以每天一枚的速度,第一窝一共下了9枚。
但由于今年春天的温度相比往年偏低,风沙偏大,这对中华秋沙鸭的幼崽孵化造成了很大影响。因而,往年幼崽大概28天左右就孵出来了,但是今年春天,不少雏鸭都超过30天才钻出蛋壳。
据朴龙国的粗略统计,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区域已经孵出来11窝了,孵出来的雏鸭,最多的一窝孵出10只,还有三四只的,数量不一。
据悉,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是中华秋沙鸭的幼崽破壳而出的高峰期。
一般来说,出巢后的一个月内,都是雏鸭抵抗力最差、也是生命力最脆弱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母鸭也往往极为疲惫,一是要耗费比较大的精力去照顾幼崽,二是要时刻提防自己的防区内有“敌人”的入侵。因此,尽管在水面或草丛中栖息,母鸭也差不多是二三十秒就睁眼看一下四周,看一下几只雏鸭。而且中华秋沙鸭比较怕人,因而朴龙国每次拍雏鸭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尽量避免过早过近地打扰它们。
过了小满后,长白山保护区的温度开始日渐增高,朴龙国估摸着第一批存活下来的雏鸭已经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了,于是他开始慢慢接近水面,用长镜头捕捉这些“鸟中大熊猫”在林中和水面的状态。
这时候的江水中,从林蛙到各种小鱼,雏鸭们的食物非常丰富。因为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被视为天然的“水质测量仪”。同时,它们也很少进入到不到十米宽的河道里,也几乎不进入小河岔里。
朴龙国与中华秋沙鸭结缘了四十多年,他的影像素材为中华秋沙鸭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他还亲眼目睹了因为不会筑巢,雌性中华秋沙鸭们争抢天然巢的一幕,因此和同伴开始了在长白山筑造人工巢穴的行动。
目前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头道白河,敦化林业局建设林场和抚松县漫江等区域,为了保护中华秋沙鸭,保护区内都设置了人工巢。这些年来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人工巢的放置越来越多,这些人工产房也孵化出数量可观的中华秋沙鸭。
因为气候原因,目前孵出来的雏鸭还不太多,但据朴龙国表示,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间如果没有发大水或其他的自然灾害影响的话,今年的成活率应该比较高。
今年开春至今,在延吉的布尔哈通河、珲春的珲春河附近都有人看见了秋沙鸭。初步统计,飞回来的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以往。
目前,中华秋沙鸭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存3000只左右,每年有200只左右在春天北上飞抵长白山林区的山水之间进行繁殖。长白山保护区内的优质空气和优良水质、丰富食物都使之成为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好的繁殖区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