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 >

西医对卒中后癫痫有什么认识?中医对卒中后癫痫是怎样理解的?

时间:2023-05-13 02:56:21       来源:李医师

卒中后癫痫是指继发急脑血管病的癫痫,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性癫痫,约占老年人新发癫痫总数的30-50%。卒中后癫痫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阻碍了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是卒中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当前癫痫学科研究的重点之一。卒中后癫痫在中医学领域被划入“卒中后痫病”范畴,目前对于卒中后癫痫的中医学研究也已经日益增多。

一、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的研究报道

1.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流行病学的研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不同研究报道,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为3.1%-21.8%不等,这可能与不同研究的病例资料构成有关。

2.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定义的认识

关于卒中后癫痫的经典定义是指“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卒中后出现2次的癫痫发作”。 临床上往往将卒中后癫痫以2周为界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两类。 虽然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修改了对于癫痫疾病的诊断标准,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往往以经典的关于卒中后癫痫的作为研究标准。

3.西医学有关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借助当代生物科技使卒中后癫痫的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层次到达分子水平,继而对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公认的研究结果表明,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因卒中后癫痫的分型不同而存在差异:早发性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往往是由于卒中所引起的直接病理损伤有关。卒中所致的血脑屏障破坏引起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AMPA、NMDA等)、 炎症因子作用等可能为早发性卒中后癫痫的病因,而卒中后癫痫所致的血脑屏障的进一步破坏更进一步地促使癫痫病灶的形成,造成恶性循环。

同时卒中发生后所致的神经元兴奋性的直接变化导致钙离子、钠离子、钾离子等多种细胞通路功能障碍,引起细胞内“钙超载”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早发性卒中后癫痫。 迟发性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早发性卒中后癫痫的机制不同,更多的研究表明其主要与细胞、组织层面的结构损伤及重构有关。

卒中发生后神经元可因各种离子水平的异常直接形成致痫灶;卒中后神经元损伤及继发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瘢痕牵拉正常神经元组织或因神经元损害后, 胶质细胞所具有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被剩余神经元异常摄取诱使致痫灶形成。

4.西医学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1)卒中类型对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项共6044例的关于卒中的病例分析研究指出血性卒中较缺血性卒中更容易出现PSE,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卒中后癫痫所的比例最大,约为10.1%,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约占10.9%, 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出现卒中后癫痫的比例仅占3.8%。

(2)卒中受累部位对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皮层的受损有关。 针对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指出神经元网络结构的破坏是卒中后癫痫发生的结构学基础。颞叶的海马区为新皮质,是对缺氧耐受最差的脑区,对血液供应障碍尤其敏感。 额叶是容积最大的脑叶,接受大量的血液供应,尤其是皮层区域多为密集的大脑中动脉终末动脉供血,同样容易受到栓塞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影响。

Bladin于2000年发表的一篇多中心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皮层受累为早发性卒中后癫痫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近年来一些研究也指出,皮质下区域的损伤同样可能导致卒中后癫痫的发生,可能与其切断了神经元的结构或功能连接有关。

(3)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对卒中后癫痫的影响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与卒中后癫痫发病的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一项我国的单因素指出高血压与迟发性卒中癫痫有关。 在英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中发现高血压、高总胆固醇、心室肥大等因素与迟发性卒中后癫痫呈相关性。

目前高血压与卒中后癫痫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有明确,可能与高血压导致的脑灌注异常及其对脑血管的长期破坏作用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有关。 2018年Lancet刊登了关于迟发性卒中后癫痫的预测模“SeLECT”的相关研究,其中将卒中严重程度、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早期癫痫发作、皮层受累以及大脑中动脉受累区作为预测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4)西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方法及进展

目前临床针对卒中后癫痫的治疗方案总体以应用抗癫痫药物为主, 具体药物的选用往往以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类型为主要参考依据,诸如针对局灶性发作形式应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托吡酯等药物,针对全面性发作形式应用丙戊酸、拉莫三嗪等药物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针对卒中后癫痫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己相当深入,但目前针对各类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指南、专家共识中均不推荐应用抗癫痫药物进行卒中后癫痫的预防。

二、中医学关于卒中后癫痫和痫病的认识

1.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卒中后癫痫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归属于“痫病”的辨证论治范畴,故谈及中医学对卒中后癫痫的认识需从“痫病”概念起先谈起。 关于“痫病”的最早记述见于《五十二病方》,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后简称《内经》),《内经》亦对其有过描述。 《内经》因其的成书时代和文体的原因,其对“痫病”有着诸如“癫疾”、“巅疾”、“痫”等不同名称记述。

稍晚时代成书的《难经》则对痫病的症状描述加以补充, 指出癫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癫疾始生,意不乐,僵直视”,其描述了典型的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临床症状,后世明代中医内科著作《奇效良方》中便继承发展此内涵, 将此种发作性神识呆滞同归为痫病的表现“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等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耳不能闻,目不能视”。

2.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受限于当时医疗条件和认识水平,古代医家同样未能系统的总结和提出有关中风后痫病的专门病因病机理论,仅可通过对于痫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之中窥见一斑。 早在先秦到汉代期间成书的《黄帝内经》己对于癫痫病的病因病机己苻了丰富的记载,体现了当时对于疾病的认识已颇具雏形,其大体总结了引起痫病发生的邪气、脏腑因素: 诸如《黄帝内经》中即提出五脏与痫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心脉满大,癎瘈筋挛”,“肾脉急甚为骨癫疾”,指出脏腑受邪可引发痫病。

3.古代医家关于卒中后癫痫的辨证论治方法的论述

传统中医学关于痫病的辨证论治方法随中医学关于痫病的认识而不断发展、完善。 《玉十二病方》中即记载有应用药物治疗及药物浴洗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丰富的痫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其特点是以脉象结合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通过针灸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并强调取用膀胱经、督脉之穴 位施治,对虚实分别以温灸、刺络法进行治疗。

东汉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创立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以治疗继发于热病之痫证。 宋金元时期的治疗各流派均对痫病的证治提出不同的疗法:张从正以吐法配合泻青丸治疗痫病,刘完素以重镇法方珍珠丸及厚朴丸治疗痫病,朱丹溪则主张清热豁痰为治疗法, 主张综合应用各法进行治疗,“治宜先吐之,而后以安神丸主之,佐以平肝之药,胆主惊故也。

4.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概念的认识

现代中医工作者将西医学中有关“卒中后癫痫”的概念吸收并常在临床研究工作中使其与“中风后痫病”的概念同义而用, 使中风后痫病的概念成为痫病的子概念,专指发生在中风病后的痫病,即因卒中后气血亏虚,风、火、痰、虚、瘀邪堆积相互影响, 或由六淫外邪、忧思劳倦等触发,引起的脏腑气血逆乱,扰乱神明而起的痫病。

5.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病因病机的认识

当代中医工作者在继承关于卒中后癫痫的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和临床观察, 不仅以传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进行研究,更结合了如六经辨证等其他体系进行了丰富的研宄,丰富了有关于卒中后癫痫发病的病因病机理论。 徐楠等认为迟发型卒中后癫痫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痰浊阻滞,蒙蔽清窍。

杨光福等总结缺血性卒中后癫痫的病因病机,认为病位归于脑络,病因多为瘀血、湿阻、阳亢、内风,病机则因其病程发展分为脑痹瘀阻、阳亢风动、痰痹风动、气虚,阴虚等。 董玉琼等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卒中后癫痫的主要病因为火炎风动,痰浊瘀阻王月云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证型分布,发现瘀阻脑络证是最常见的卒中后癫痫的证型,其次为肝肾阴虚证。

6.当代医家对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方法研宄

当代中医工作者报道了大量的个案和经验总结,治疗方法上多采用中药汤剂与外治法联合治疗的方式。 刘红霞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医林改错》中“黄芪赤风汤”联合西药组治疗卒中后癫痫患者的疗效,对比单纯西药治疗组疗效改善显著。 杨国荣则结合中药及针灸疗法与西药治疗组进行对照,得出中医综合法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的结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展望

针对卒中后癫痫的传统西医疗法往往需要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以控制癫痫发作,而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在卒中后癫痫的预防、治疗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不断的挖掘中医经典和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在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临床应用前景。将中西医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高卒中后癫痫风险的患者进行更早、更积极的管理,能够更好地降低我国卒中后癫痫的患病率, 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